我這兩年,年度的關鍵字都是“轉型”。
我是一個汽車工程師。
平時關注汽車的都知道,當前汽車有兩大風口,分別是新能源和無人駕駛。
我本來是在傳統(tǒng)車企工作,16年初轉型加入一家新能源車企,17年底又轉型加入一家國內Top3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做無人駕駛。
可以說,作為一名汽車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,我非常幸運(or不幸?)的經(jīng)歷了這兩個風口。
回顧一下,最關鍵的那一步就是16年初轉型新能源的那一步,我非常感謝那時的我做的正確的選擇。
正好今天有空,跟大家聊聊。
完美的職業(yè)生涯起點
我大學畢業(yè)之后,沒有讀研,直接參加工作了。
其實主要是家里比較困難,當時就想能早點掙錢,減輕家里的負擔。
畢業(yè)的時候進入了泛亞技術中心做底盤研發(fā),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車的技術中心。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,當時泛亞在汽車行業(yè)里還是非常知名的,不夸張的說,在當時汽車圈的地位,有點像是大學里的清華北大,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之地。
當年我們那一年招了很多人,大多數(shù)都是研究生,本科生很少,我就是其中之一。
雖然我表面上不說,心里還是挺得意的:學歷低怎么了,不也照樣能做研發(fā)崗?
當時感覺自己挺牛逼的,職業(yè)生涯的起點還是很完美的。
大公司的通病
剛進去的時候還是挺新鮮的,因為我大學也不是學的汽車專業(yè),所有的東西都得重頭開始學起。
那會覺得GM在我心中就是神,所有的一切東西都照單全收,確實學了不少東西。
但是過了幾年之后,開始覺得不爽了。
一方面是覺得太不公平。
我當時在業(yè)務部門,承接項目的開發(fā)工作,還有一些部門是非業(yè)務部門,他們的工作就是支持業(yè)務部門。
名義上說是支持,但實際上就是大爺。
去讓他們辦點事,本來是分內之事,結果還得求爺爺告奶奶,去財務報銷的那幾個姑奶奶從來沒給過好臉色看。
我們被業(yè)務考核指標壓得喘不過氣來,壓力巨大,而有些同事,每天上班之后就是嗑嗑瓜子、逛逛淘寶、看看電影,清閑的很。
我們每天擔心的是時間不夠用,而人家每天擔心手機的電量不夠用。
最讓人氣憤的是,人家工資還不比你低。
當時我想到一個很貼切的比喻,他們就是吸附在公司身上的吸血蟲,靠吸公司的血度日,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給公司造血,而造的血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他們吸掉了。
后來決定要離開的時候,我心里跳進來一個念頭:你們這幫吸血蟲,老子不陪你們玩了,你們再也不能吸我的血了,你們有本事也跳啊,看哪個公司愿意要你。
想到這里,心里爽的不行。
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的扯皮現(xiàn)象太嚴重了。
出了問題,所有人考慮的問題不是去解決問題,而是想盡辦法把問題往外推。歸根到底,是因為怕影響部門和老板的KPI。
如果解決一個問題需要一個月,那么可能前29天就是各種推諉扯皮,剩最后一天來真正解決問題。
在這里,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指標就是看你能否很“硬氣”的把問題擋出去,把自己撇的干干凈凈。有這種能力的人,所有人都佩服。
算下來,每天的工作內容,大概有一多半的時間是在扯皮。
還有一點就是心里的焦慮,越來越抑制不住了。
我工作這么多年了,一直負責機械系統(tǒng)的設計,但是隨著汽車電氣化發(fā)展,這個零件已經(jīng)開始逐漸被電子結構取代了。而我的全部工作經(jīng)驗全部都在這個零件里了,到時候怎么辦?
對于電氣化的東西,我工作之后就再也沒有接觸過,學校里教的,早就還給老師了。即使現(xiàn)在去學,也不如那些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學的快,以后職場的競爭力在哪里?怎么能避免當公司效益不好,裁員時不會首先被裁掉?
記得很早之前看過一個提問,說上世紀90年代的***的,很多回答里描述下崗失業(yè)后的情況非常悲慘。
我心里也止不住的焦慮,我怎么才能避免失業(yè),這個問題經(jīng)常在睡前想,想了一會就睡著了。
不算坎坷的求職路
轉變的動力有很多種,但是最大的動力永遠只有一個,那就是恐懼,對未來的恐懼。
我那段時間心里慌得不行。
當時正好新能源造車如火如荼,我心想,能蹭個風口也是極好的。
正好趕上蔚來招人,我就去面試了。
那時候還是2015年下半年,蔚來雖然風頭也還挺盛,但還遠沒有現(xiàn)在這么光鮮靚麗,當時辦公樓還在一棟破樓里,是那種毛坯房的那種破,我心里感嘆:臥槽,這也能辦公。
面試的時候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老外,我一頓猛侃,連說帶比劃(英語表達能力捉急),說到后來把自己都給感動了。
面完之后,讓回去等通知,幾天后告訴我說職位不合適,沒通過。我因此失落了好幾天。
對了,還有一點,蔚來前臺接待的妹子長得挺好看的。
過完年,有個獵頭給我打電話,說上海鎣石招人,我當時還沒聽過鎣石,以為是什么野雞公司,聽都沒聽過,就像拒絕,獵頭接著說了一句,很多泛亞的過去哦,包括你之前同事某某。
掛了電話之后,我聯(lián)系了下那個同事,因為之前也比較熟,簡單聊了一下,說讓我等offer吧。
沒過幾天offer發(fā)過來了,我心里糾結了很久。
一是舍不得泛亞的穩(wěn)定,也擔心新公司撐不了太久。
后來終于決定要去了,畢竟舍得給錢的這種冤大頭公司真的不多。
大不了過幾年再換工作唄。
最大的沖擊
新公司的體制和流程和泛亞很像,圈內人稱“小泛亞”,所以新公司幾乎不用怎么適應,也沒有什么入職培訓,上午報道,下午就開始干活。
但是沒過多久最大的沖擊來了。
我之前奉為圣經(jīng)的GM的那一套東西在這里不適用了。不是說GM的那一套不好,而是那一套只能在GM適用,其他公司都不適用,所以以前的所有的一切都不一定適用了,都要問個為什么。
這個觀念的轉換非常非常重要,甚至是對我影響最大的觀念轉換之一。
我由此意識到,無論是哪個公司,你在這個公司里掌握的所有知識和技能,都是為這個公司服務的。脫離這個公司,脫離這個環(huán)境去談,任何東西都是要打個問號的。也就是說,今天你在這里說的話是對的,但是你到另外一公司說這句話就可能不對了,這是我當時最大的感觸。
這種思維的轉變,讓我意識到我的思維可能被我的經(jīng)驗所禁錮了。
從那以后,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,經(jīng)常問自己,雖然之前一直這么做,但這種做法就是最好的么?有沒有更好的辦法?我一直習以為常的觀念,就一定是對的么?
它讓我思考問題的時候,從更多的維度去思考問題,而不是固守以前的觀點不放。毫不夸張的說,這是我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獲之一。
不怕路子野,只怕搞不定
還有一大收獲是克服困難的能力。
首當其沖的是供應商體系的問題,供應商就是那些給開發(fā)零件賣給車廠的,比如鼎鼎有名的博世,大陸都是供應商。
之前泛亞的供應商都是全球知名的供應商,好多都是全球五百強的,而且都是供應商求著我們。很多民營供應商找我們,問能不能給我們一個機會。
我們心里其實是看上不他們的,覺得他們太Low了。
出來混,總是要還的,只是沒想到會這么快。
因為到了鎣石之后,地位完全顛倒過來了,很多供應商不和我們玩了,甚至很多我們之前瞧不上的民營企業(yè)也是如此。他們嘴上不說,我其實知道,他們心里是看不上我們的。
但是沒辦法啊,項目要做,總得有供應商來供貨啊。
于是,就找各種資源,去給各種之前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公司打電話,用近似討好的語氣去爭取合作的機會。
即使這樣,閉門羹還是經(jīng)常吃。一家不行,就換一家。臉面值幾個錢。
好歹憑借“小泛亞”的背景,也有不少供應商愿意和我們合作。
也正是這樣,走訪了眾多的公司,對整個中國汽車產(chǎn)業(yè)有個更深的理解。
之前合作的那些跨國供應商,光鮮亮麗,有點像是發(fā)達國家,而現(xiàn)在我們接觸的,好的還有模有樣,就像是發(fā)展中國家,差的就是慘不忍睹,就像是非洲國家一樣。
走訪過一家供應商,說是一個公司,其實就是一個家庭作坊,除老板外,全部員工就是一位助理,一對臨時工夫妻,一個食堂工作人員(老板他媽)和一條狗(晚上看廠子用)。
這件事情,給我收獲很多。最大的收獲就是:
不管路子野還是路子正,老板要的是能搞的定。(還有點押韻,哈哈)
后面轉型無人駕駛的歷程,有時間再寫哈。
作為汽車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,能親身經(jīng)歷新能源和無人駕駛這兩大風口也算是一件幸事。在這過程中,我經(jīng)歷了很多痛苦和辛酸,我非常樂意分享我的經(jīng)歷、感悟以及經(jīng)驗教訓。
-
工程師
+關注
關注
59文章
1569瀏覽量
68501
原文標題:汽車工程師轉型的心路歷程
文章出處:【微信號:QCDZSJ,微信公眾號:汽車電子設計】歡迎添加關注!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發(fā)布評論請先 登錄
相關推薦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