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過去半年間打算買手機,或留意過地鐵公交站那反復刷墻的各家手機海報,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似乎一夜間,中國手機廠商都改成AI(人工智能)廠商了。
比如“我愛AI的快、不止是AI、AI智能拍照,讓美更自然、AI智慧拍照,照亮你的美”類似的海報口號,你總見過一款。
到底什么是AI手機?為什么要買AI手機?AI手機有什么新價值?很多消費者在幾乎完全不懂的情況下,就被廣告宣傳或門店導購忽悠一番后,交錢走人。而AI,似乎成了不少手機廠商敦促消費者下單或換機的魔法。
到底什么叫做AI?
雖然大家手里拿的都叫“智能手機”,但事實上,絕大多數(shù)手機目前只能被稱為“被動智能手機”。你看,如果想解鎖手機,就要去按指紋識別甚至是輸密碼才能解開;如果想打開某個APP,就要去點擊圖標;如果要拍一張好照片,往往還要根據(jù)不同場景來進行手動設置各種模式參數(shù)。
AI對于智能手機的價值,就是能夠提前預測用戶需求,主動給出相應指引或回應,實現(xiàn)真正的智慧化。
也就是說,AI對手機的價值,是能夠改變人機之間的關系。前AI時代的手機,只能成為我們的“工具”。而AI手機,應該可以協(xié)助人類最復雜的大腦,甚至分擔一些工作,成為我們的“顧問”。AI手機足以在各個領域縮小認知鴻溝或決策鴻溝,促進整體用戶福祉。
具體到實際應用中,有以下產品的案例最為直觀:
iPhoneX,蘋果舍棄經典的指紋識別后,用Face ID取而代之。曾經在前AI時代,Google也曾經做過面孔識別,然而那種識別,只是把用戶的臉當成用來開鎖的鑰匙,稍有異樣便不能被識別;如今 AI 時代的人臉識別則是,手機通過學習記住了用戶的面部特征,然后手機自動為用戶打開。
在蘋果的A11仿生芯片上,利用AI技術,能夠讓Face ID對人類的面孔特征變化實現(xiàn)主動適應。
其次是拍照的場景智能化。我們在拍照時,往往會根據(jù)所處場景來選擇拍照模式,在面對復雜場景時,或許還會祭出專業(yè)模式調節(jié)各種參數(shù)。而AI在拍照中的價值,就是能夠對拍照對象進行自動識別分析判斷,通過識別出鏡頭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、物或場景,然后根據(jù)算法調整照片。
對于大多數(shù)普通用戶來說,以后拍照基本就不必再絞盡腦汁研究拍攝參數(shù)、后期苦苦修圖了,這些工作交給AI自動處理就好。這就是AI手機幫人類大腦分擔工作的體現(xiàn),與前AI時代的相機形成鮮明對比。
既然AI手機有這些好處,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趕緊去入手一臺AI手機呢?又該怎么挑呢?
怎么挑AI手機?
市面上自稱是“AI手機”的產品大概有以下三類:
一是“芯片派”,即在手機中專門安裝了一個處理AI任務的芯片,AI本質本就是大量的計算,所以配置專門的、算力強大的硬件芯片也就是應有之義。
比如華為和榮耀搭載的麒麟970芯片,是世界上首款在CPU、GPU兩個通用處理單元之外,加入了AI處理單元NPU(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,神經網(wǎng)絡單元)的移動芯片。由于利用了深度學習處理技術,NPU可以比其他處理模式更快地處理卷積、遷移等深度學習任務,也就可以達成更快的AI任務處理能力。
而蘋果隨后在發(fā)布iPhone X時發(fā)布了A11 Bionic芯片,兩家不約而同采取了相似的策略。A11集成了一個專用于處理AI任務的運算單元“神經網(wǎng)絡引擎(Neural Engine)”,開啟了iPhoneX的AI之路。極具革命性的Face ID,其原理就是能夠將傳感器數(shù)據(jù)進行實時 3D 建模,并利用機器學習識別用戶容貌改變,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計算需求,都需要借助 A11 Bionic和Neural Engine來滿足。
芯片最大的價值,就是運算能力的極速提升:麒麟970的異構計算架構擁有約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的提升,圖像識別速度可達到約2000張/分鐘;蘋果A11芯片每秒處理相應神經網(wǎng)絡計算需求的次數(shù)可達 6000 億次。
而且這些運算都不需占用CPU或GPU,更無需將數(shù)據(jù)上傳云端,既無需占用原本系統(tǒng)資源,也不必苦苦等候網(wǎng)絡傳輸,在本地端完成AI運算。
第二類是“攝像頭派”。 這一派的代表者,即是宣稱從 Mobile First 變?yōu)?AI First的Google。
去年推出的谷歌pixel 2,給出了一個非常特別的AI攝影模式,它沒有專屬的AI芯片,卻利用算法和AI圖像處理單元完成了動態(tài)模糊攝影等攝影能力的補償。雖然沒有芯片,Google也在硬件上做了新東西:一塊名為Pixel Visual Core的協(xié)處理器,其核心部分是 Google 自主設計的圖像處理單元(Image Processing Unit,簡稱 IPU)。
與華為和蘋果不同,Google 表示 IPU 的用處很簡單:將 HDR+ 的運行速度提升 5 倍,而功耗則將為十分之一。此舉確實一定程度上繞開了開發(fā)芯片的難度,并彌補了谷歌硬件上的弱勢。
第三類是“算法派”。比如小米、OV等國內大多數(shù)機型都屬于這一類。其主旨為:在有限提升算力的前提下,把AI運算應用于拍照等等用戶最容易感知到的地方。
我們平時用的各種美顏拍照相機、動態(tài)美顏錄制應用等等,其實都是依靠算法完成“AI美顏”功能的。如今一些廠商干脆將這些功能集成到拍照APP中,或直接搭載到產品攝像頭里。
而這些大多基于高通CPU生產的“AI手機”,其在硬件方面實際是缺乏基礎的,因為高通沒有為AI運算單獨設立硬件單元,而是打造了AI Engine——通過對GPU、CPU和DSP等多個元件進行功能調試,使其更能適應AI運算。這種解決方案的結果是,手機算力雖然有所提高,但普通計算和AI計算都混淆起來,很可能會出現(xiàn)排隊的情況。于是AI計算很難像硬件智能那樣無時無刻地進行,計算能力也稍遜一籌。
所以我們能看到的是,目前大部分國產手機宣傳所謂的AI拍照時,都絕口不提夜拍、動作捕捉等復雜任務。因為這類深度學習的負載很大,用傳統(tǒng)移動芯片+云計算來跑這類AI拍攝任務,其效果和效率并不令人滿意。
這一類手機雖然也在宣傳話術中大打AI牌,但又時時刻刻把AI和智能拍照劃上等號。這并不是因為手機AI只能做到智能拍照,而是因為應用智能自身的局限,限制住了這些手機的AI想象力。
和早于2011年便聯(lián)手中科院計算所共同開發(fā)核心芯片的華為不同,OV、小米在AI芯片上的實質性舉動并不明顯,目前主要還是依靠算法和高通新架構來實現(xiàn)“AI拍照”。
總結一下上述三類“AI手機”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唯有在硬件上的投入和技術基礎,才能夠承擔起AI之名,而對很多不具備這方面條件的廠商而言,AI不過是另一個華麗的營銷包裝罷了。
AI只能用來拍照嗎?
此前,很多人疑惑“AI手機”是否為一個營銷噱頭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廠商尚未帶來顛覆性認知的落地場景。
其中關鍵的因素就在于,AI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系統(tǒng)性工程,除了芯片和硬件上的積累,更應該有生態(tài)支撐。
可以想象一下,當手機具備AI芯片和其它強大運算能力與成熟算法后,就像擁有Intel+Windows的PC機,而PC聯(lián)盟最成功之處,就是豐富多彩海量的應用軟件。到了移動時代也是同理,唯有將更多開發(fā)者的智慧凝聚一起,形成數(shù)據(jù)打通,將運算力開放給更多開發(fā)者,才有五花八門的應用來服務消費者。
比如現(xiàn)在基于華為的HiAI開發(fā)平臺,已經有多家廠商利用AI芯片推出了更好體驗的產品。眼下大火的短視頻平臺抖音,就基于麒麟970芯片,做出了獨特的實時優(yōu)化功能。在抖音里,當人在快速揮動手臂時,背景可以做很多無窮替換。在這種情況下,把整個人摳出來,邊邊角角都在,還不失真,就對芯片的算力提出很嚴峻的考驗。
再比如,如果可以將各種各樣的應用之間數(shù)據(jù)打通、邏輯打通,形成一個完整鏈條的體驗,是會對整個行業(yè)有促進作用的,并且有機會形成新的商機——假設用戶訂購了一張電影票,那么AI手機就會根據(jù)用戶所處的位置和路面擁堵情況,提醒用戶打車或者選擇最優(yōu)路線開車前往,到了電影院主動彈出購票二維碼,在電影結束后根據(jù)用戶習慣,以及還在營業(yè)的餐館,向用戶提供更加智慧和貼心的服務,“這種思考過程和邏輯就像人的思考一樣自然”。
而所有這些“生態(tài)收益”,首先都是要求廠商擁有芯片等核心硬件技術基礎,才談得上開放算力,共享數(shù)據(jù)。否則一切都是空談。
隨著AI生態(tài)逐漸成熟,AI手機的體驗也會產生天差地別的變化,同時第一梯隊的AI手機也會和后來者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。到時候早就不需要媒體來為用戶來解讀那些手機AI的真?zhèn)?,用戶自己就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差異,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?/p>
如今廠商們對AI之名的濫用,只是技術革新出現(xiàn)時必然出現(xiàn)的通貨膨脹。經過幾番喧囂與冷靜,市場規(guī)律便會慢慢洗刷參與者,最終讓一切走向正軌。
-
AI
+關注
關注
87文章
30728瀏覽量
268885 -
faceid
+關注
關注
2文章
89瀏覽量
11908 -
ai手機
+關注
關注
0文章
44瀏覽量
3253
原文標題:堅決不被手機上糊弄!AI手機詳解
文章出處:【微信號:gh_b555ac340b6b,微信公眾號:gh_b555ac340b6b】歡迎添加關注!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發(fā)布評論請先 登錄
相關推薦
評論